送崔融
杜审言〔唐代〕
君王行出将,书记远从征。
祖帐连河阙,军麾动洛城。
旌旃朝朔气,笳吹夜边声。
坐觉烟尘扫,秋风古北平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为歼敌君王将派遣大将出师远征,你也以掌翰墨的书记身份奉命随行。
告别的宴会规模极为宏大,雄伟的军队气势震撼了整个洛城。
旌旗在晨光下迎着朔风招展,笳声在月色里放声长鸣,响彻边城。
你稳坐中军筹划灭敌计谋,待到北境秋风劲吹之日定能传来平定的捷报。
注释
崔(cuī)融(róng):杜审言的友人,字安成,齐州全节(今山东历城)人,唐文学家,时任节度使书记官,与杜审言有深交。
行出将:将要派遣大将出征。
书记:崔融为节度使掌书记之官。
祖帐(zhàng):为送别行人在路上设的酒宴帷帐。
鉴赏
这首诗是杜审言为好友崔融而作,崔融时任唐代节度使掌书记之官。
“君王行出将,书记远从征”以叙事的方式,交待友人远出的原因和形势,描绘出一幅君王为歼敌派将出征、书记随主帅即将远行的景致。友人踏上征程,投身远征之地,自然少不了关于行军和战斗的事迹。然而,诗人却以一种巧妙的手法,通过烘托氛围,从另一侧面切入,描绘了送别的主题,进一步提升了诗歌的内涵,使其结构更为清晰有序,同时也更加生动。在诗篇中,通过对比“君王”与“书记”,以及“行”与“远”之间的巧妙呼应,诗人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切称赞和羡慕之情。这其中蕴含着诗人真挚的送别之情,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期望,期盼他能够
创作背景
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(696)五月,契丹攻陷营州,七月朝廷命梁王
武三思为榆吴道安抚大使,东征以防契丹。
崔融也随军东征。崔融当时在武三思幕府掌书记。这首诗是作者送别他出征时所写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沈祥源.千家诗助读:江西人民出版社,1996年01月第1版:210-211
简析
《送崔融》是一首五言律诗。诗的首联以叙事方式,写友人奉命随行远征,交代送别的原因;颔联写送别的场面气魄宏大、阵势壮观;后两联写诗人设想大军到达边境后的情境,并推想此去必然扫平叛军,清除烟氛,表达了对崔融的鼓励与祝愿。全诗虚实相照、机趣盎然,格调古朴苍劲,音韵铿锵流转,在写作上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,是初唐五律中不可多得的送别佳品。
杜审言
杜审言(约645-708),字必简,汉族,中国唐朝襄州襄阳人,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。唐高宗咸亨进士,唐中宗时,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,被流放峰州(今越南越池东南)。曾任隰城尉、洛阳丞等小官,累官修文馆直学士,少与李峤、崔融、苏味道齐名,称“文章四友”,是唐代“近体诗”的奠基人之一,作品多朴素自然。其五言律诗,格律谨严。 41篇诗文 63条名句
马说
韩愈〔唐代〕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(祗 同:衹)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一七令·茶
元稹〔唐代〕
茶。
香叶,嫩芽。
慕诗客,爱僧家。
碾雕白玉,罗织红纱。
铫煎黄蕊色,碗转曲尘花。
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独对朝霞。
洗尽古今人不倦,将知醉后岂堪夸。
寄李十二白二十韵
杜甫〔唐代〕
昔年有狂客,号尔谪仙人。
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
声名从此大,汩没一朝伸。
文采承殊渥,流传必绝伦。
龙舟移棹晚,兽锦夺袍新。
白日来深殿,青云满后尘。
乞归优诏许,遇我宿心亲。
未负幽栖志,兼全宠辱身。
剧谈怜野逸,嗜酒见天真。
醉舞梁园夜,行歌泗水春。
才高心不展,道屈善无邻。
处士祢衡俊,诸生原宪贫。
稻粱求未足,薏苡谤何频。
五岭炎蒸地,三危放逐臣。
几年遭鵩鸟,独泣向麒麟。
苏武先还汉,黄公岂事秦。(先还汉 一作:元还汉)
楚筵辞醴日,梁狱上书辰。
已用当时法,谁将此义陈。
老吟秋月下,病起暮江滨。
莫怪恩波隔,乘槎与问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