译文
茶蘼花谢完,春天就算彻底结束。可现在仍有茶蘼花将谢未谢,还有些许花瓣点缀枝头。庭院中槐树的影子被风揉碎,黄莺虽然已老,但是声音还带着女子般的娇羞。
一个人独自侧倚在妆楼边,看远处连天烟草,衬着浮动的白云,犹如滚滚浪涛,铺天盖地而来,倒不如放下帘钩,不闻不见。心很小,难以承载太多愁绪。
注释
小重山:词牌名。一名“小冲山”“柳色新”“小重山令”。唐人用以写“宫怨”,故其调悲。双调五十八字,上下片各四句,四平韵。
荼蘼:春天的花,荼蘼开得最晚,是代表分离与悲伤的花。
莺虽老:以“莺”自喻,回忆往昔的娇容艳姿、才貌双全,而今却
这首词的上片写暮春之景,然却有新意。。词人并未落笔于满地凋零的花瓣,而是聚焦于枝头残花;不写风雨无情地摧残花朵,转而轻描微风轻拂槐树的婆娑之影;不写杜鹃啼血,而写莺声犹娇。不仅显得清丽新鲜,而且都与此女子的特定身份和思想感情紧密联系,是从她独特的眼中看到独特的景物,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。她以茶蘼之花喻春之将尽,“谢了茶蘼春事休”,道出茶蘼凋谢,春天便已近尾声。然而,枝头仍点缀着“无多花片子”,那些即将凋零却尚未完全逝去的花朵,象征着春天虽欲去还留,一种春事将尽未尽的微妙意境跃然纸上。“花片子”是词人自铸新词,既通俗,又贴切。“缀枝头”,给人的感觉,虽是残花,但仍有凄清之美。同样,写“莺
《小重山·春愁》是宋代女词人吴淑姬的词作。此词由暮春风物、暮春情怀交织而成,所创造的是一个典型的有我之境。上片纯作景语,下片抒情主人公直接登场。作者以愁眼观物,以愁心写自己,其意象的选择、词采的搭配情感的跃动,无不紧关着主体的春愁。全词以景语为主,而景中有人;以情语作结,而情景两化,使迹近直白的情语,变得意绪绵邈,余味无穷。
亭以雨名,志喜也。古者有喜,则以名物,示不忘也。周公得禾,以名其书;汉武得鼎,以名其年;叔孙胜狄,以名其子。其喜之大小不齐,其示不忘一也。
予至扶风之明年,始治官舍。为亭于堂之北,而凿池其南,引流种木,以为休息之所。是岁之春,雨麦于岐山之阳,其占为有年。既而弥月不雨,民方以为忧。越三月,乙卯乃雨,甲子又雨,民以为未足。丁卯大雨,三日乃止。官吏相与庆于庭,商贾相与歌于市,农夫相与忭于野,忧者以喜,病者以愈,而吾亭适成。
于是举酒于亭上,以属客而告之,曰:“五日不雨可乎?”曰:“五日不雨则无麦。”“十日不雨可乎?”曰:“十日不雨则无禾。”“无麦无禾,岁且荐饥,狱讼繁兴,而盗贼滋炽。则吾与二三子,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,其可得耶?今天不遗斯民,始旱而赐之以雨。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,皆雨之赐也。其又可忘耶?”
既以名亭,又从而歌之,曰:“使天而雨珠,寒者不得以为襦;使天而雨玉,饥者不得以为粟。一雨三日,伊谁之力?民曰太守。太守不有,归之天子。天子曰不,归之造物。造物不自以为功,归之太空。太空冥冥,不可得而名。吾以名吾亭。”